【原】蚯蚓的生物学特性

蚯蚓的生物学特性
一、构造与机能
(一)外部形态
蚯蚓的体色因品种不同而异,它与周围环境的色泽有关,通常有棕、红、灰、白、紫、绿等颜色。它的身体呈圆柱形,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个体节大都具有同样的构造。通常身体前部体节较大,后部体节逐渐变小。体节的数目因蚯蚓的科、属、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但多数在60~320节之间,有些热带蚯蚓可多达600多节。体节与体节之间有一条深槽,叫节间沟。有许多种蚯蚓,在每一体节之内还由3个或5个较浅的沟分成几部分,叫做次生环节或体环。
第一节叫围口节,是蚯蚓的头部。它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口的前部,有一个非常灵活而有力的口前叶。蚯蚓在前进和摄食时,口前叶起凿土、触觉、嗅觉和摄取食物的作用。
蚯蚓在性成熟之后,在身体前部会出现一个稍隆起的环带,形状如戒指,颜色与体色不同,往往浅于体色,亦称生殖带。其长度一般占3~12节。环带的形态、长短、颜色、在身体的位置因种而异,据此可鉴别蚯蚓的种类。
用放大镜或立体显微镜观察蚯蚓,可看到除了第一节外,它全身的环节都有刚毛分布。刚毛是蚯蚓爬行时的支撑器官,是它的“脚”。种类不同,刚毛的排列形式也不同,这也是鉴别蚯蚓的根据之一。
蚯蚓体表开口较多,除口腔和肛门(在身体末端)外,还有背孔、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孔、受精囊孔、肾孔。
在蚯蚓体背中线与节间沟的交叉点上有很多与体 腔相通的孔,叫背孔。它平时紧闭,遇到干燥或受到刺激时张开,射出体腔液,以湿润体表,或起保护性反应。雄性生殖孔是输精管在体表的开口,雌性生殖孔是蚯蚓的产卵孔,受精囊孔是受精囊在体表的开口。这三种都是生殖孔,位置与数目因种而异,往往分布在环带的前后。肾孔是肾管在体表的开口。除前三节和最后一节外,每个体节都有1对肾管,开口在前一体节的腹面两侧。
环毛蚓的外部形态如图1所示。
(二)内部构造
1.体壁与体腔:蚯蚓的身体好象一条粗管子套住一条细管子似的,粗管子是体壁,细管子是消化管,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是体腔(图2)。
体壁从外到内,由皮肤、肌肉和体腔膜组成。皮肤有两层,外层为非常薄而光滑的角质膜,能使身体免遭蠕动时的摩擦损伤。内层为表皮层,由一层长柱状的表皮细胞组成,中间杂有很多单细胞腺体,能分泌粘液,使体表保持湿润。皮肤很薄而且湿润,有利于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也利于在土中穿行。蚯蚓的肌肉发达,分为两层,外层是环肌,较薄,内层是纵肌,较厚。纵肌伸而环肌缩,蚯蚓的身体就伸长变细,反之,就缩短变粗。蚯蚓运动时,先将前端伸长,用刚毛附着,然后将后端拖向前面。这样不停地进行,成波浪状蠕动,使蚯蚓得以在地面爬行。紧贴在纵肌内侧的一层薄膜,即为体腔膜(壁体腔膜)。
在体腔里,充满着液体--体腔液,并容纳着心脏、主要血管和神经等各个器官组织。体腔中,节与节之间由不完全的隔膜隔开,在隔膜的腹端有一个孔,使体腔液可自由通过。体腔液呈硷性。体腔液中漂浮着各种体腔细胞,有输送养料和排泄废物的功能。遇到强烈刺激时,体腔液又可从背孔喷出,起保护和湿润体表的作用。由于液体不能压缩,所以体腔液又可起到骨骼的作用,使蚯蚓能抵抗一定的压力。
消化管的外表面是脏体腔膜,向内有环肌、纵肌旸上皮等结构。
2.神经系统:蚯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外周神经、交感神经和各种感受器组成。
中枢神经:它包括脑和腹神经索。蚯蚓居住在土壤里,脑已退化为一对咽上神经节(在第3节背侧,咽头之上)。由咽上神经分出围咽神经,与1对咽下神经节(在第3~4节腹侧,咽头之下)相连。从第4节以后,每节都有一个腹神经节,位于腹侧。咽下神经节是第一个腹神经节。所有腹神经节串连而成腹神经索,又称腹神经链,其作用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脊髓。
外周神经:由咽上神经节分出而分布在口前叶和口腔壁的神经,由围咽神经分出而分布在第1节和口腔壁的神经,由咽下神经节分出而分布在第2、3、4节体壁上的神经,由每个腹神经节分出而分布在该节体壁上的神经,都是外周神经。外周神经与感受器相连,将刺激传导到中枢神经并做出反应。
交感神经:由咽上神经节分出而分布到胃、肠等内脏器官的神经,叫做交感神经,又叫内脏神经。其功能是协调内脏器官的不随意运动。
感受器:蚯蚓的感受器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触觉感受器,就是体表上的许多小突起,分布于全身,以腹面和两侧较多。它有触觉功能,对震动极为敏感。另一种是口腔感受器,分布在口腔及其附近,兼有嗅
觉和味觉的功能,既能觅食,又能分辨食物。第三种是光感受器。光感受器是一种内有透明晶状体的特殊细胞--感光细胞,分布于全身,以口前叶和头几节较多,尾端较少,而腹面则没有。它具有眼睛的功能,能辨别光线的强弱。
3.消化系统:蚯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直的管子,可分为口腔、咽头、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胃肠壁的背部向内凹进,成一道纵沟,称为盲道,增加了胃肠壁和食物接触的面积,利于充分消化和吸收。
蚯蚓青红不分,皂白不辨,大量吞食植物残渣和土壤中的有机物。食物到达咽头,接受大量的咽腺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含有粘液和蛋白分解酶,能湿润食物并分解其中的蛋白质纤维素。食物经食 管到达砂囊,由于囊壁肌肉收缩,内面角质膜磨擦,使食物变成细粒,再入胃中消化。在胃的前面,有一腺体叫胃腺。腺体的构造 和咽腺 相同,可 能是弥 补咽腺的功用。食物在胃内经初步消化后,最后进入肠。肠能分泌多种酶,淀粉酶消化淀粉为糖类,蛋白分解酶消化蛋白质为蛋白胨,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还有肝糖水化酶、转化酶、氧化酶等。蚯蚓所吃的食物在肠内被充分消化和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和泥土,由肛门排出体外。
4.呼吸系统:蚯蚓依靠表皮进行呼吸。表皮分布有很多微细血管,在这里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溶解在皮肤粘液里的氧气。因而,只有经常保持皮肤的湿润,才能溶解足够的氧气保证呼吸。这就是蚯蚓喜欢潮湿的原因。
5.循环系统:蚯蚓的循环系统是由血液、心脏和血管组成的,所以又叫心血管系统。
血管是供血液流通的道路,遍布蚯蚓体,有粗大的背血管和腹血管,也有最细的毛细血管。蚯蚓的循环系统比较复杂,特别是身体前面的14节,变化更多。简单讲起来,主要血管有以下几条。
背血管:这是一条最大的血管,位于消化管的上方,主要是收集来自各分支血管的血液,能不断地搏动,使管内血液自后向前流动。
腹血管:这也是一条纵行的大血管,位于消化管的下方,主要为身体各部供给新鲜血液,不能搏动。
心脏:蚯蚓有5条(环毛蚓为4条)连接背血管和腹血管的环血管,能够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被称为心脏。它能够使背血管的血向前流动,腹血管和神经下血管的血向后流动,使血液在血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不停地循环。血在循环的过程中,可以把肠壁吸收来的养料和经体表进来的氧气运送给全身的各个细胞,同时又把各个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到体表,再排出体外。
此外,还有位于神经索下方的极细的神经下血管,位于前13节食道腹侧面的较粗的食道侧血管,位于胃肠壁上的肠壁血管,位于体壁上的体壁血管,等等。每条大血管都分出许多小血管,小血管又分出许多毛细血管,遍及全身的各个部位。
6.排泄系统:蚯蚓的排泄器官主要是肾管。它负担着特别重要的清洁工作,全身细胞产生出的废物,都要由血液送到这儿来处理。蚯蚓除前三节外,几乎每一节都有一对肾管。肾管一端呈漏斗状,开口在上一节的体腔,它收集体腔液里的废物,经由肾管另一端的肾孔直接排出体外,或者先送到肠里,再随粪便排出体外。同时肾管分布出密集的微血管网,血液中的废物亦可通过渗透作用由肾管排出。
环毛蚓每节有几百条小肾管。按分布位置可分为体壁小肾管、咽头小肾管和隔膜小肾管三种。体壁小肾管的排泄孔开口于体表。后二者的排泄孔开口于咽(或口腔)及肠壁,排泄物具有润湿食物的作用,可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因而使环毛蚓能适应较干旱的生活环境。
道,连接精囊与雄性生殖孔。精细胞在精巢中产生后,先入贮精囊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入精巢囊,由精漏斗经输精管,从雄性生殖孔排至体外。雄性生殖孔的外端成乳头状突起,称为交尾器。
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和受精囊。卵巢呈蒲萄状,位于腹神经索两旁。成熟卵子进入卵漏斗,经很短的输卵管,由雌性生殖孔排出。受精囊的数目常随蚯蚓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有3对,在1~8节内,是接受和贮存异体精子的地方。
环毛蚓的内部构造如图3所示。
二、繁殖方法与生活周期
蚯蚓虽然是雌雄同体,但性器官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交配,体外受精。只有个别种是自体交配,称为处女生殖。在自然条件下,除了干旱之外,一般从春初到秋末都能繁殖。在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在北方人工保温养殖条件下,一年四季都能繁殖。蚯蚓一般在交配之后产出卵包,但也有不交配而产卵包的现象。
交配可以在土内,也可以在地表进行。交配时两
一般认为,交配时间越长,交流的精液量越多,每次产卵的数量越多,繁殖率越高。
蚯蚓约在交尾1周后,开始产卵。产卵之前,环带表皮中的腺细胞先分泌一种物质,在环带外面凝固成一环状薄膜。借蚯蚓头端作波浪式逆行蠕动,使环状薄膜逐渐向前移动。当移到雌孔的位置时,排出的成熟卵子落入其中,继续前移到受精囊孔的位置时,储存的精子排出,与卵子结合。最后环状薄膜从头端脱落下来,随即两端收缩封闭,成为椭圆形的囊,通常称为卵包或卵茧。整个过程只有数分钟。
每个卵包含若干个受精卵。卵包内充满白色浓稠
的蛋白质粘液,卵子浮游在其中。卵包的形态因蚯蚓品种不同而不同,一般的直径为2~4毫米,重20~30毫克(图5)。
卵包在土壤中的位置,
通常在地表面下10厘米处。人工养殖的蚯蚓如大平二号,所产的卵包则从饲料面向下到1米的深处都有,但上面15厘米以内最多,15厘米以下就逐渐减少。
在卵包中,受精卵吸收蛋白质粘液,逐渐发育成球形幼虫,它具有口、咽头和肠腔,但没有肛门。蛋白液是胚胎发育的养料。幼虫吸入的蛋白液可完全被肠细胞吸收,因此不需要供排泄用的肛门。随着发育,球形幼虫逐渐延长,变为圆柱形,具有蚯蚓的形状。由于身体背面的发育比腹面慢,因此胚胎伸长时,身体向背面弯曲,成弯钩形。蛋白液随着胚胎的发育被吸收而逐渐变淡,在发育后期,幼蚓就在透明的容易流动的液体中活动。卵包膜也逐渐变得半透明甚至完全透明。在适宜条件下,胚胎约经3~4周发育为成熟幼体,然后从卵包的封口处爬出来。孵出的幼蚓,长度为5~15毫米。假如一个卵包孵出几条幼蚓,一般先爬出来的个体较大,越是后爬出的身体越小,差距相当大。
每个卵包孵出的幼蚓个数,与蚯蚓的品种、卵的大小、外界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日本大平二号蚯蚓的卵包,小的只能孵出1条,大的可孵出10~20条。而有些品种的蚯蚓只能孵出一个幼体。一年中每条蚯蚓产出的卵包数也因种类、环境、尤其是摄取的食物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日本大平二号蚯蚓,与威廉环毛蚓相比,前者是后者的几倍至几十倍。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出的卵包多,条件恶劣时产出的少。但在干燥、高温、低温或有天敌活动等恶劣条件下,蚯蚓为了生存,也有的较平常多产卵包。一般来说,在土壤深处活动的蚯蚓,产出卵包数较少,生息在接近地表或直接暴露在外面的,产出数较多。蚯蚓产卵数与其摄取食物有密切关系。如日本大平二号蚯蚓,饲喂牛粪、马粪的,与饲喂垃圾、麦秸、堆肥的相比,前者是后者的3~10倍。
蚯蚓的寿命,一般为1~3年。
蚯蚓的生活周期,从卵包产下开始,至幼蚓孵化出来,发育成熟并出现环带,最后开始产卵,作为一个生活周期。由于蚯蚓的品种不同,其生活周期的长短差别较大。即便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料的影响下,生活周期也不一样。例如,从日本引进的赤子爱胜蚯蚓,在室温22~32°℃,湿度60~70%,用发酵的马粪作饲料的条件下,从产卵包至幼体孵化,需要12~26天,平均为21天;幼蚓孵出到性发育成熟出现环带,需要32~67天,平均为56天;环带出现到开始产卵一般经1~12天。整个生活周期最短47天,最长128天,一般约3~4个月。笔者养殖的日本大平二号蚯蚓,卵包孵化需11~22天,幼蚓发育成熟约需38~50天,从成熟交配到产卵约需1~12天。整个生活周期比赤子爱胜蚓要短一些。
努力缩短生活周期,对蚯蚓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一年中繁殖的次数多,增殖的数量大。有的品种虽然生活周期较长,但个体大,增重多,也有饲养价值。
三、种类与品种
(一)我国蚯蚓的种类
在动物学分类上,蚯蚓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分陆生和水生两类,以陆生蚯蚓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蚯蚓遍布世界各地,多达2500多种,最大的产于澳洲,长12米。我国疆域辽阔,蚯蚓资源十分丰富,现在已发现和定名的蚯蚓有一百四、五十种,其中一百余种为环毛蚓属。现就已知的种类分述如下:
1.正蚓科:这是蚯蚓养殖者喜欢养殖的种类,大的约50~70厘米,小的仅1厘米,一般为10~20厘米。该类蚯蚓,雄孔在第15节,雌孔在第14节,环带在两性生殖孔后方,呈马鞍形。背侧较腹侧膨胀,砂囊1个。本科在我国分布很广,有异唇属15种,双胸属2种,爱胜属1种,枝蚓属1种。
2.链胃科:本科属中型到大型类,大的可达1米。该类蚯蚓,两性生殖孔均包括在环带范围 内,无背孔,砂囊两个或两个以上,呈链状。本科在我国有杜拉属7种,合胃属1种,分布于苏州,无锡一带。
3.巨蚓科:本科是我国最大的一类,大型的可达1米以上,中型的较多。在田野、森林、庭园中所见的大部为本科。该类蚯蚓,环带是环状,在第15节附近,砂囊1个。该科在我国有7属107种,多分布在我国南方。
4.舌文科:本科在我国只有1属1种。分布只限于海南岛。
(二)主要优良品种
在我国,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是本地的优良品种。在国外比较好的优良品种有日本大平二号、日本北星二号等。据报道,台湾最近培育了一个优良品种--THE-RETI-MA。
1.赤子爱胜蚓:俗称红蚯蚓,分类学上属于正蚓科爱胜蚓属。个体较小,体长70~150毫米,直径为3~5毫米,身体上刚毛细而密,体色紫红,其深浅常随饲料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生殖带由8节(25~33节)组成。性成熟时一般体重达0.5克左右。在适宜的条件下,每隔2~5天产一个卵包。卵包呈椭圆形,两端延长,一端略短而尖。每一个卵包可孵2~6条小蚯蚓。
赤子爱胜蚓适应性很强,食性广泛,生长繁殖较快,且蛋白质含量高,是我们养殖培育的主要对象之一。若进一步筛选提纯,这是很有希望的一个品种。
2.威廉环毛蚓:俗称青蚯蚓,在分类学上属于巨蚓科环毛蚓属。个体较大,体长150~250毫米,直径8~12毫米。身体呈青黄色或灰青色。性成熟时一般体重达5.2克。一对青蚯蚓交配后产8个卵包。卵包呈梨状,一端延长,另一端呈不明显的突出。每个卵包可孵化出2条幼蚓。青蚯蚓一般喜欢生活在离地面10~45厘米的菜地里,以20厘米处为最多,也有在深50厘米处的。在冬令和酷暑期间,由于受气候冷热的影响,经常迁移到温暖或阴凉的地方活动。
青蚯蚓野生性较强,疏松和改良土壤的特点明显。养殖这种蚯蚓必须以土壤为基地,再投放发酵的饵料(如用牛粪、猪粪、稻草、烂菜叶等发醇后,掺入污泥,即可作为饵料)。青蚯蚓对温度和pH值*的要求与赤子爱胜蚓相同,湿度比赤子爱胜蚓低一点,约60%左右。只要作好冬令保暖和夏季防暑,一年四季都可以养殖。但这种蚯蚓一般以室外养殖为宜,可*:pH值是衡量酸硷性的一个标志。pH值是7时,为中性,高于7为硷性,低于7为酸性。差额愈大,说明酸性或硷性愈强。
以在种植玉米、蔬菜、聚合草的田地里养殖,饲料可块块投喂。这种蚯蚓不太适宜在室内养殖,一则需要大量土壤作培养基,使之操作费力,二则蚯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不如在室外。
威廉环毛蚓虽然繁殖率低,但由于个体大,而且翻地作用强,药用价值高,所以仍是大面积养殖的对象。
3日本大平二号蚯蚓:这是日本研究人员前田古彦1973年利用美国的红蚯蚓和日本的花蚯蚓,经过两千多次杂交所得上千种蚯蚓,又经过精心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良品种。其形态与赤子爱胜蚓无大差异。1979年日本朋友把四盒大平二号蚯蚓作为礼品赠给我国。我从1980年开始试养,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研究,证明它具有很多优良特性:
(1)繁殖快,产量高。从理论上讲,它每隔1.5~
4.5天产一个卵包,卵包经11~22天孵出1~20条幼蚓,幼蚓经38~50天达性成熟,开始产卵。这样每条每年可增殖数亿万倍。从小型试验看,它每隔7~20天从数量上翻一番,每年可增殖26万倍到数亿倍。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实际增殖倍数比上述的要低得多。如笔者1981年3月3日养殖970条,到1982年3月3日增殖到200万条,仅2000倍。即使按1000倍计算,养殖1000条,两年后可增殖到500吨,亦很可观。
(2)寿命长,适应性强,不易生病。它一般可活3年,能在温度为5~30°C、湿度为40~100%、pH值为5~8的环境中生活。它抗病能力强,只要饲养得当,一般很少生病。
(3)体壁厚,肉质多,含蛋白质66.5%,远远高于其它品种。它还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高达6.14%,远远高于其它蚯蚓品种。所以它是人类的优质食品和畜、禽的优质饲料。
4日本北星二号蚯蚓:这是日本研究人员从日本大平二号蚯蚓中又选育出的一个耐寒品种。其形态和其它特性与日本大平二号蚯蚓无大差异。
5.THE-RETI-MA:这是台湾培育的一个新品种。据报道它一年可增殖1500倍。
四、生活习性
(一)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
蚯蚓分布于全世界,遍及许多不同的场所。一般说来,蚯蚓在士壤上层15~20厘米深度以内居多,越到下层越少。因为作为蚯蚓所必不可少的食物是多少已经分解过的植物,蚯蚓最喜欢吃。土壤上层含有大量落叶、枯草和植物根茎、碎木屑等,有机质丰富,又有多种细菌分解这些植物体,再加上有适当的水分、温度、较新鲜的空气,这样的环境条件,是很多蚯蚓适宜栖息的场所。而深层则相反,愈深则透气性愈差,酸性亦较大,夏季时温度愈低,所以在温暖季节里,蚯蚓在土壤上层的多,下层的少。
但是,在同一场所,有些地点的蚯蚓要比其它地点更为拥挤,而这些不同的地方在性质上并无明显的差异。这说明蚯蚓有群居性。在河渠的两岸,在横过田野的人行道的下面,往往聚集很多蚯蚓。但在贫瘠和不毛之地,则很少见到它的踪迹。
(二)喜温、喜湿、喜空气
蚯蚓喜欢温暖。它所要求的适宜温度因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在15~25°C之间都可以很好地生长和繁殖。在0~5°C时,蚯蚓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是蚯蚓的致死低温,只要持续几天,就会全部冻死。在37℃高温时,蚯蚓因失水而处于昏迷状态,超过40℃就会导致死亡。蚯蚓对温度很敏感,为了避暑或避寒,野生蚯蚓就会钻入土壤深处。
蚯蚓为进行呼吸,特别喜欢潮湿。不同的蚯蚓要求的适宜湿度也略有差异,一般要求60~80%的湿度即可。遇到干燥时,蚯蚓便抱成一团,不吃不动以减少消耗,并从背孔中喷出体腔液以湿润体表。干燥会使蚯蚓体内水分大量散失,对生存威胁甚大,必须注意。湿度过大,短期内对蚯蚓危害不太大,甚至于把蚯蚓放入水中,仍能生存十几天或几十天。但水分过多,造成土壤中氧气不足,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亦有害处。
蚯蚓喜欢新鲜空气。常可见到蚯蚓钻到土壤表面来呼吸氧气。通气性越好,蚯蚓的新陈代谢越旺盛,生活周期越短,繁殖越快。严重的通气不良,甚至可造成死亡。
蚯蚓喜欢在酸碱度适宜的土壤中生活,要求pH值在5~8之间,否则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存。
(三)喜暗怕光
蚯蚓是世界上最弱小的动物之一,很多动物都吃它。一年之中的某些季节里,经常可见到鸟类从蚯蚓的洞穴里啄出数目惊人的蚯蚓。所以它们不敢在白天出外活动。由于长期的地内生活,养成了它 喜暗怕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它的眼睛已不起作用,眼点退化,就用皮肤上的感光细胞来辨别光明和黑暗。蚯蚓怕强光,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损于身体组织,甚至能使蚯蚓大量地失去水分,迅速死亡。如日光直接照射时,5分钟就会死亡。光色不同,对蚯蚓的刺激作用不同,蓝光对它的刺激性较强,红光则几乎无刺激。如果用通过蓝色滤色光片的日光照射,3小时蚯蚓就会死亡;用通过橙色滤光片的日光照射,2~3天才能死亡。蚯蚓一旦受到阳光直接照射时,它能很快逃避,以保护自己。利用蚯蚓的这一习性,可以在人工养殖中分离并收集蚯蚓。
虽然蚯蚓对强光线非常敏感,但是适当的弱光也是生活上所需要的。如在月夜、清晨和黄昏,它经常出来活动,觅食、交尾或呼吸新鲜空气。它们外出时,常常把尾巴堵在自己的洞里,利用尾部的刚毛把身体固定在穴口,使它们的天敌只能把它拉断而不易把它从洞穴里全部拉出。只有在交尾时,它们才把身体全部暴露在地面上1~2个小时。有的蚯蚓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夜里到处乱爬,特别是在春、夏、秋季的月夜里,向外爬的更多。也有时是因为在干旱无雨的炎热天气里,突然下了一场大雨,或因大水灌溉,热水、热气使蚯蚓无法在地里生活而跑到地面上,常引起大量死亡。人工养殖的蚯蚓也有因饵料未发酵好,温度过高,酸度过大等原因而外逃的现象。
(四)地面排粪
凡是有蚯蚓生活的地方,几乎都可见到蚯蚓的粪便,呈圆锥形堆在穴口,以水池旁、渠旁、树林、草地等处最为多见。蚯蚓在土壤中是纵向栖息,头朝下吃食,有规律地把粪便排积在地面。蚯蚓之所以有这种奇特的地面排粪的习惯,是因为蚯蚓粪内的有害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通过蚯蚓皮肤的呼吸作用进入体内,引起中毒。蚯蚓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养成地面排粪的习性。但这种蚯蚓粪便,不是处处皆有,如沟边立陡处就很少见到,这是因为风刮、雨淋,使蚯蚓粪从穴口掉到沟底部的缘故。即使在蚯蚓很多的菜地里,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可见到地面有蚓粪。只是在雨后或浇水后地面较湿的温暖季节里,才能见到蚯蚓向地面排的湿粪。气温过低,地面干燥,外面不适于蚯蚓的生活,蚯蚓就无法到地面排粪,只得把粪排到地下了。这就影响着蚯蚓的繁殖速度,甚至造成死亡。
利用蚯蚓地面排粪这一习性,可采用立体多孔槽养殖法养殖蚯蚓,以利于粪便的分离。
(五)再生性
蚯蚓的身体受损伤或被切断后,断口组织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生出新的组织来代替失去的部分,这就是再生性。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尤其是再生尾部的能力,比再生头部的能力更强。前端的再生部分与切断的多少有关。切断的越少,再生越容易,切去11节以上,往往不能再生头部,只能再生尾部,成为无头两尾的变态蚯蚓,但其生活力极低。蚯蚓的这一特性,为我们进行移植、培育新品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怕震动
蚯蚓虽然没有耳朵,但是对震动、触动很敏感。蚯蚓喜欢在安静的地下悄悄地生活,不愿受到惊扰。这就是在铁路、公路、工厂附近的地下很少见到蚯蚓的原因。
蚯蚓对于震动的感觉十分灵敏。据报道,野鸭在捕食蚯蚓时,一只脚站立,用另一只脚敲打地面,当蚯蚓受到震动爬出地面时,就捕食它。
利用蚯蚓的这一习性,可以正确地预测地震。据记载,日本江户地区1885年发生的6.9级地震,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北部地区分别在1940年和1977年发生的7.3级和7.2级地震,震前都有大批蚯蚓钻出地面。
(七)仲缩性强
蚯蚓的伸缩幅度大,能粗能细,利于在土壤中运动和打洞穴。洞穴的直径等于蚯蚓最粗的时候身体的直径,但在洞穴中,它却能转身,把头、尾的方向掉过来。蚯蚓可以钻进极窄小的空穴。赤子爱胜蚓和大平二号蚯蚓甚至能穿过连蚊子也过不去的窗纱。利用蚯蚓的这一特点和怕强光的习性,可以在人工养殖中分离和收集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