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知识科普:宋式建筑中的“叉手”是什么?

古建知识科普:宋式建筑中的“叉手”是什么?
叉手,是早期古建筑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词汇,梁思成的惊世发现佛光寺唐代东大殿与“叉手”密不可分。
严格来说,它是平梁上支撑脊檩的一个木构件,由两根枋木组成,下端位于平梁两端,上面则呈“三角形”交在一起,是古建筑中较少的“斜向”承重构件,有时候也叫做“斜柱”。
据文献记载,汉代已有叉手出现;南北朝到唐宋的古代壁画中,也描绘了不少当时的建筑图样,上面梁架“叉手”清晰可见。应该说,宋以前的叉手断面很大,到元代开始逐渐变小,而明清官式建筑则干脆取消了叉手,它的结构性是一个越来越弱的趋势。
当然,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山西大量元明清古建中还在使用“叉手”,尤其是和侏儒柱一起使用的情况特多,这也算是一个地域特色吧。